*laozi.00 《老子》电子版说明 说明 “引车买浆之流”有云:「好话不在言多」。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遗产,尽管汗牛充栋,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无容质疑,当首数老子的《道德经》〔亦或直呼为《老子》〕。其精炼的九九八十一章,仅以简洁优美的五千文字,洋洋洒洒深邃博大地,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影响所及,不但融汇于儒、释铸成三位一体的华夏文明基本肌骨,随着中华民族的走向世界,《老子》也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推崇。若比《老子》为我们的《圣经》,想必绝无过誉之嫌。 本电子版《老子》为我们闲时阅读过程中,零零散散打字输入而成。千百年来,《老子》的版本以及诸多的注、释、解、疏、补、评、证、诠、译、辨、校,多如牛毛。其中有名有姓藏之名山者,亦不下三百种之多。我们这里主要参照了旅美学者陈鼓应教授所著《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一书中所附校定文。陈鼓应校定文原是“依王弼本为蓝本,参看[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及傅奕本等古本,根据历代校诂学者可取的见解,加以订正”。此外,为数不多之处,我们参照了帛书本及江南文化书院黄山分院编《道德经》〔一九九零年版〕,擅自作了添加。 凡国标码表中无对应的少数汉字,均以“□”符号代之。 李晓渝 谨识 美国超级超导对撞机实验室 一九九二年万象更新之际于德克萨斯 Superconducting Super Collider Laboratory2550 Beckleymeade Avenue, Suite 210 Dallas, Texas 75237 Email: xiaoyu@Grumpy.SSC.GOV *laozi.01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laozi.02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laozi.03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laozi.04 《老子》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laozi.05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laozi.06 《老子》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laozi.07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laozi.08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laozi.09 《老子》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laozi.10 《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laozi.11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laozi.12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laozi.13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laozi.14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laozi.15 《老子》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laozi.16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laozi.17 《老子》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laozi.18 《老子》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laozi.19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laozi.20 《老子》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 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 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laozi.21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laozi.22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laozi.23 《老子》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laozi.24 《老子》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laozi.25 《老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laozi.26 《老子》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laozi.27 《老子》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laozi.28 《老子》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laozi.29 《老子》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laozi.30 《老子》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laozi.31 《老子》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laozi.32 《老子》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laozi.33 《老子》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laozi.34 《老子》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laozi.35 《老子》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laozi.36 《老子》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laozi.37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laozi.38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laozi.39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如玉,珞珞如石。 *laozi.40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laozi.41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laozi.42 《老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laozi.43 《老子》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laozi.44 《老子》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laozi.45 《老子》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laozi.46 《老子》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laozi.47 《老子》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laozi.48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laozi.49 《老子》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 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laozi.50 《老子》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laozi.51 《老子》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laozi.52 《老子》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laozi.53 《老子》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 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laozi.54 《老子》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laozi.55 《老子》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laozi.56 《老子》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laozi.57 《老子》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laozi.58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laozi.59 《老子》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laozi.60 《老子》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laozi.61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laozi.62 《老子》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laozi.63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laozi.64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laozi.65 《老子》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laozi.66 《老子》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laozi.67 《老子》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laozi.68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laozi.69 《老子》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laozi.70 《老子》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laozi.71 《老子》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laozi.72 《老子》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laozi.73 《老子》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laozi.74 《老子》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夫代大匠□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laozi.75 《老子》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laozi.76 《老子》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laozi.77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laozi.78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laozi.79 《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laozi.80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laozi.81 《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laozi-trans.001 《道德经》解-道篇一至六 常人 【译者的话】三千年以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在脱离尘世前,交给人们一张捕鱼的网,期望后人能够用这张网来捕鱼。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网,在研究网,而忽视了网的作用。 译解<<道德经>>的目的,仍然是希望把这张网介绍给大家去捕鱼,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研究一张网。 一 道篇 (一)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俩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语言定义的道,就不是真正的、永恒的大道。 因为道包含了宇宙万机。用语言来定义事物也不能长久,因为事物本身的形态在不断变化。 天地之始,宇宙为无限多维的均匀体,无法观其形,因而称之为“无”;后因向不同方向极化,从而产生分别,产生了万物。我们把这种分别称为“有”。可见“有”是万物之母。 因而处在“无”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就能看到万事万物间变化的微妙;处在“有”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就能看到万事万物的差别。 “无”和“有”是对立的统一,同出于一体。 一个是道的本体,一个是道的作用,同出于道,只是名称不同。俩者这种生化关系称为“玄”,玄之又玄,不断繁演,这就是万事万物变化之微妙,宇宙万物创造之本原。 (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是因为有丑恶,天下都知道有善是因为有不善。 因而“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对产生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 任万物兴作而不加主宰;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有千秋功业,万古传芳。 (三) 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标榜贤名,可以使人民不起争心。 不珍贵难得之物,可以不使人民起盗心。 不显现名利的可贪,可以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乱。 所以圣人为政,要净化人们的思想,满足人们的安饱,减损人们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 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抢的意识,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这样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国家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 (四)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体冲和,它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不盈满。 它渊远流长,是万物的根本。 它可以挫平一切坚锐的东西,调解一切纠纷,和谐一切光泽,融合一切物质,深遂而似存似亡。 我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似乎有有形物体产生之前它就存在了。 (五)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是大公无私的,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把万物看作草扎的狗,无恩无怨。 圣人对待百姓亦是如此。 天地之间,就好像风箱一样,中间虽然是空的,但正因为如此,才能生化万物。 多所作为,多设措施,多立条文都是鼓噪一时,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埋伏下无限的危机。远不如抱中守一、清静无为来的好。 (六)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谷神,无的总代表,以谷形容它的深遂,以神代表它的作用。 它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因其永恒,固而不死。 同时由于它自身的运化,产生了天地万物,所以又称它为“玄牝”,玄牝 — 玄之母也。 由于天地是由玄之又玄的机制运化来的,因此玄牝又是天地之根。它无形地存在着,永存不绝…。 而它的作用,无穷无尽,用之不尽。 Date: Tue, 17 Aug 93 23:01:45 EDT From: xinyi@eleceng.ee.queensu.ca (Xinyi Liu) *laozi-trans.002 《道德经》解-道篇七至三十七 常人 (七)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的一切运作都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长久。 (八)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有道德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有三种特性,第一是能够滋长万物,第二是本性柔软,顺自然而不争,第三是蓄居流注在人人所厌恶的卑下之处。这些性格最类似于道的特点。 水处于卑下的地位,有德的人为人谦下。 水渊深达,有德的人虚怀若谷。 水施万物,有德的人博施而不望报。 水质清明,有德的人所言至诚。 水因势利导,顺流而下。 有德的人善于利用客观规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握时机,因而无往而不胜。 这一切都是由于不争,因而也没有过失。 (九) 持而盈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译文】持容器去盛水,太满了就要溢出来,因此要时刻而止。 刀磨得太锋利,就容易折断。 金玉满堂,不能永保。 生活糜烂,自取灭亡。 人在成功以後,要急流勇退,这才合于天下之道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十) 载盈魄抱一 载盈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知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目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悟道难,守道更难。 心中紧守着大道,使精神和形体合一,能永不分开吗? 通过气功调整生理的本能,导致最柔和的心灵,能够永远像婴儿那样吗?摒除心智的作用,能永远没有瑕疵吗?爱国治民,能永远自然无为吗?感官与外边接触,能永远安静谨慎吗?智无不照、至明四达,能永远不用心机吗? 生之,就是不阻塞它的生源,不塞其源则物自生,何功之有? 因而要生而不有。 畜之,就是不禁它的自性,不禁其性则物自济,何为之恃? 因而要为而不恃。 物自生足,非吾宰成,有德而不知其主,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玄德。 (十一) 三十辐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世人只知道“有”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的作用。 三十根车辐尽管彼此不相连接,却可以形成车毂,而有车。 一扇门窗,也是利用了“有”与“无”的转换而起到了保暖和通风的作用。 一间房屋,因为里面空无,因而产生了居住作用。 由此可见,“有”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便利,是由于无的配合产生的作用。 (十二)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故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取彼取此。 【译文】 人的需要有限,而人的欲望无限。 过多的追求色彩的享受,必然导致视力的迟钝。 过分的追求声音的享受,必然导致听觉的不灵。 过分的追求味道的享受,必然导致味觉的丧失。 过分的纵情的玩弄涉猎,必然弄得心神不宁,神不守舍。 过分的追求金钱、珠宝,必然导致行伤德坏,身败名裂。 故圣人只求温饱,而不求感官的享受;宁取质朴宁静,不求奢侈浮华。 (十三)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为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译文】 世人得失名利的心太重, 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曲辱都身惊害怕, 为甚麽呢? 因为在世人心目中, 荣宠就觉得高贵, 因而怕失去荣宠。 屈辱是低下的, 受到屈辱就感到丢人, 所以害怕受屈辱。 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 那是因为我们常想到“自己”的关系。 假设我们忘掉“自己”那么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 如果有一个人愿意牺牲自己为天下人服务, 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 (十四) 视而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佶,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持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不能用眼睛看到它,叫做“夷”;不能用耳朵听到它,叫做“希”;不能用手摸到它,叫做“微”。 因为我们的眼、耳、身无法感觉它,因而也无法描述它的形象,茫茫然,混然一体。 它既不明亮又不昏暗,渺茫得难以形容。 欲说其无,万物由它而形成;欲说其有,又不见其形。 因此只能说它有‘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并把它定义为“惚恍”。 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然而,如果能够把握住这恒古之道,就可以驾御现在的一切。 就能了解到原始的情况,既道的规律。 (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译文】古时候得道的人,幽微、精妙、玄奥、通达,他的精神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因为难以了解,因此只能勉强的把他描述一下。他立身行事,犹豫小心,就如同冬天涉河一样,不敢贸然下水似的;他谨戒惧,就好象怕四邻窥伺一般;他为人处事庄重恭敬、彬彬有礼;他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如同春雪溶化一样;他的本质敦厚朴实,就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的胸怀宽广、态度谦下,就像渊深的山谷;他的表现浑噩愚昧、不露锋芒,就像混浊的大水一样。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慢慢的澄清自己哪? 谁又能在安静中求变,来慢慢的发展自己哪?能够把握这个道理的人是不会自满的, 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旧更新,心灵中永远保持着清明活泼。 (十六)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为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没身不殆。 【译文】人的心本是虚明的、宁静的。 但往往为私欲所蒙蔽,因而观物不得其正,行事则失其常。 所以我们要尽力使心回到虚明、宁静的状态。 这样就能看清万物蓬勃生长,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万物纷纷芸芸,各自回到它的根本。 归根叫做静,静则复命,即恢复到不生不灭的状态,保持在常态,因而又叫常。 了解“常”的道理叫做“明”。 不了解“常”的道理而轻举妄动就会有祸害。 了解“常”的人是无所不包,能坦然大公,就能做到公正,就能合乎自然,就能合于道。 因而就能常久不殆。 (十七)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国君治理国家,可分为四等。 最上等的国君,推行无言的教化。 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 君不扰民,以至老百姓不知谁是国君。 次一等的国君,以德教感化人民,用仁义教育人民。 使老百姓觉得国君亲切,赞美他,感激他。 第三等的国君用政教治理人民,用刑法威吓人民。 人民恐惧他。 第四等的国君用权术愚弄人民,用诡计欺骗人民。 人民憎恶他。 信不足, 则有不信,政府失信于民。 最好的政治是无为而治,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 功成事遂,百姓浑然不觉,都说“这是我们自然如此的啊。” (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上古的时候,人民诚实,不识不知,根本没有虚伪。 中古的时候,民情日凿,于是统治者就想用他的“智慧”创造制度法令来治理人民,而人们就开始用“智慧”去逃避它,于是虚伪狡诈也随之产生。 家族中如能推诚相与,和睦相处,根本用不着孝和慈,等到六亲失和,孝慈才会产生。 国家清明的时候,臣子们各尽其职,没有所谓的忠臣。 国家昏乱以後,臣子不能负责尽职,忠臣才随之产生。 (十九)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文】真正的圣人放弃束缚人们的巧智,使人民受益百倍;真正的仁慈者放弃礼义,使人民回到原始的孝慈时代;放弃巧利,盗贼不起。 由于篇幅,在此只举三例。 而其要阐述的问题是希望人们能素朴,寡欲。 (二十) 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唯之以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蓼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绝弃令人烦恼的死知识,作自己想作的事,有何不好? 善与恶又有什么差别? 如果只把知识当做登向士途的台阶,那么读书就变成与个人荣辱紧密相关,那么读书确实令人生畏,也确实不可不畏。 大道与世俗相差太远了! 大道是这样宽广,而人们却熙熙攘攘的挤在一条仕途的小路上,如享太牢,如春登台。只有我恬淡无动于衷,好像一个失落的婴儿,若无所宅。 众人都有怀有志,盈溢胸心的样子。 而我却是廓然无为无欲,若有所失的样子。 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 心中沌沌然然。 世人都光耀自炫,而我却昏昏昧昧。 世人都精明机巧,而我却无所识别的样子。 一边静的像海似的,另一面却像不止的飙风。 别人都好像很有作为,唯我不求上进。 我同世人不同,追求道的生活。 (二十一) 孔德之容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译文】“孔”在这里代表空,先以空为修道的法门(即:德)开始入手,然后才能顺遂从道。有道之人的一言一行都以道为标准。 道在运作中造物,它似有似无,似实似虚,变化万千。 在惚兮恍兮中,有象呈现;又在恍兮惚兮中,有可见物质产生。 在窈兮冥兮中,有精微物体结晶;而且越来越真实,在它里面包含了宇宙中的一切信息。带从古到今,这些信息一直被保留下来,以供人了解宇宙的一切。 我何以能知道这一切? 就是靠者这个“道”。 (二十二)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故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则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曲可以保全,屈反而能伸展,低洼得以充盈,敝旧才能生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圣人守道,为天下人树立了好的典范。 不自我表扬,反而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而见功;不自我矜持,反而长久。 正因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跟他争, 因此古人所谓“委曲可以保全”绝不是虚言。诚全使众人归之。 (二十三) 飘风不终朝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 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自然之言,淡而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 飙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主宰这一切呢? 是天地。 天地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哪! 所以从事于道方面修练的人,就能溶于道;从事于德方面修练的人,就能溶于德;失去道德方面修练的人,就要被道德弃之。从事于道方面修练的人,就能得到道的支持;从事于德方面修练的人,就能得到德的支持;失去道德方面修练的人,就要受到道德的惩罚。 只有人们真正从内心里接受大自然,才能真正了解它,应用它。 为政者诚信不足,人民自然就不相信他。 (二十四) 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抬着脚尖想要提高自己,反而站立不稳;俩步并作一步的走,反而走不快;只凭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反而判不清是非;自我夸耀的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反而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都是多余、累赘不堪的东西,就如同剩饭、赘瘤,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万物都厌恶它,所以修道人一定要避它。 (二十五)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无声无形,独立而又永恒,永无止境地运行着,它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所以把它叫做“道”。 强勉地描述它是“大”。 它周行无所不至, 故曰“逝”;周而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个方向,故曰“远”;其体独立,不随于所适,寂寥虚无,保持本性,故曰“返”。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二十六)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稳重可以主轻浮,因此它是根;宁静可以统帅急躁,因此它是君。 所以圣人的行为终日以重为本。 虽然有华丽的物质享受,却能泰然处之,不受它的左右。 一个万乘之君怎么可以以轻浮急躁的态度去治理国家呢? 轻浮就失去了根本,急躁就失去了控制。 (二十七) 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留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让别人指谪;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码;善管门户的人,即使不用栓梢,盗贼也不敢进门;善结绳的人,即使不用绳也能把人束缚住。 因此,圣人常常善于救人,因而众所归之,社会上也没有被遗弃的人;常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 能做到这一些,真可以说是得到道的精微高明了。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镜。 如果不善于向别人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那么就是自以为聪明,实际上是大糊涂。 这个道理真是奥秘啊! (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道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智不割。 【译文】 知道雄强的好处,而宁可处在雌伏软弱的地位,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溪涧,众流就会自然汇注于溪。 做为天下的溪涧,常道就不会离失,如同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故复归于婴儿。 知道光明的好处,而宁可处在黑暗俭朴的地位,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法式,众人就不会产生嫉妒。 做为天下的法式,常德就不会有差错,因无人于之争,而获得广大无穷的天地,故复归于无极。 知道荣耀的好处,而宁可处在忍辱负重的地位,这种品德如同天下的山谷,可包容天下一切事。 做为天下的山谷,常道就就会充足,这样就会灭一切分别心,回到朴实无华的真朴状态,故复归于朴。 (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持着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 或嘘或吹, 或强或赢,或挫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想要把持、干扰天地的运行,我知道那是办不到的。 天下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可把持、打扰它,只能按其规律,调整它、应用它。 强力而为的人必定败乱天下;强力把持的人必定失去天下。 人和事物总是逆顺反覆,或主动或被动;或温暖或酷寒;或强盛或衰亡;或胜利或失败。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顺人情、依事物,按照自然规律去掉一切极端、过分的措施,去奢返朴。 (三十) 以道佐人主者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果而勿矜,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用道辅佐君主的人,不用兵力逞强于天下。 因为用兵服人,很容易引起报复。 军队所到之处,荆棘就长满了;打仗之后,必是灾荒年。 善于用兵的人,只求用兵达到目的就算了,不敢用兵来逞强。 达到目的绝不能自高自大,达到目的绝不能自骄自傲,达到目的那是不得已,达到目的绝不能再逞强。 凡是气势盛壮时,衰退就要开始。 争胜逞强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提前消亡。 (三十一) 夫佳兵者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者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 战胜,以哀礼处之。 【译文】锐利的武器,是不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以左面为贵,用兵时以右面为贵。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 只有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 最好要淡然处之,胜利也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就不能在天下成功。 吉祥的事情以左面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为上。偏将军作战时在左面,上将军作战时在右面,就是把战争当做丧事来看。 杀人多了要以悲哀的心情去悼念它们,即使打了胜仗,也要以丧事来处理。 (三十二)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将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文】 道永远是无名朴实的,它虽然隐微,但天下却无人能指使它。 侯王如能抱守住它,万物都会自动归服。 天地的阴阳二气相合,则甘露不求而降,无须人们去控制它,它自然会很均匀。 道创造了万物,为了分别而有了名,但千万不能被名的表象所迷惑。 要透过万物的表象看到它们原本一体,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物的永恒和不灭。 道为天下所依归,如百川归于江海。 (三十三)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别人的人,只能算聪颖;看到自己本性的人,才能算明慧。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只能算有力;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能算坚强。 能够知足而淡泊财物的人最富有;能够自强不息的人,才能算有志。 能够不失大道和自然的人能长久;能够死而不亡的人,才能算有寿。 (三十四) 大道泛兮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大道宽广,无所不至,给万物提供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万物依靠它生长,而不用对它辞谢;有功而不图名;虽衣养万物,而不去主宰它们。 因而万物因其而生,却不知这位真正的母亲。 道永远处于无欲的状态,甘当无名英雄,在图名图利方面它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然而万物要依它生存,因而在贡献方面可以说是大之又大。 这都是因为它不自以为大,因而成其大。 (三十五) 持大象天下往 持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即。 【译文】持守大道,天下人都来归往,并且互不侵犯,大家都和平安康。 音乐和美食能使行客留步。 道却淡而无味,看不见,也听不到,但却使用不完。 (三十六) 将欲歙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 【译文】要想收缩他,必先满足他扩张的欲望。 要想削弱他,必先强固他。 要想废除他,必先荣耀他。 要想得到,必先给予。 这就是“微明”,即顺着他的性子,满足他扩张的要求,使他被无止的欲望所吞食,令他自取灭亡。 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鱼不能离开渊,离开渊必死。 权谋、刑法、酷吏都是国家凶器,不能施加于人民。 否则统治者就会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鱼离开水一样,不能常存。 (三十七)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道是永恒的,并处处表现出无为。 如果王侯能遵守这一自然规律,万物都能按照自己的规律去运化。 运化的动力来自于欲望,因而要用无名的质朴去调整,使其欲望逐渐减少,最后达到无欲。 如果万物都能没有贪婪的欲望,天下就能太平,就能处于永恒的状态—静,从而达到自定。 ===================================== 徐辰 于kingston 1993 Aug. 15 *laozi-trans.003 《道德经》解-德篇三十八至八十一 常人 二 德篇 (三十八)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译文】 上德的人不自以为“德”,所以有德。 下德的人有心施德,所以无德。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 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 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若得不到回报,于是就伸出手臂来使人强从之。 所以失去了"道"后是“德”,失去了“德”后是“仁”,失去了“仁”后是“义”,失去了“义”后是“礼”。 当社会需要“礼”维系时,虚伪巧诈也就产生,祸乱也就跟着来了。 自以为聪明的人以智取巧,实在是愚昧的根源。 因此大丈夫应守质朴的大道,不要虚伪的智巧,舍弃礼的浮华,取用道的厚实。 (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至誉无誉。 不欲璎璎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昔”代表原始,“一”代表起始数,代表一物之生,一物之主。 原始时期,万物皆各得其一而成。 得到清而成天,得到宁而成地,得到灵而成神,得到盈而成谷,得到生而成万物,得到高贵而成侯王。 万事万物各得其所。 天失去清就不成为天,就要崩裂;地失去宁就不成为地,就要覆灭;神失去灵就不成为神,就要呆滞;谷失去盈就不成为谷,就要枯竭;万物失去生,万物就要绝灭;侯王失去高贵就不成为侯王。 贵以贱作为根本,高以下作为基础。 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谷”,以示谦下,这不就是以贱作为根本实例吗? 不是吗? 世上最好的荣誉是无誉,这样也不会有诽谤。 不要像玉石那样璀璨明亮让人重视,而要像石头那样暗淡无光,为人忽视。 (四十)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对立统一是道运转的动力,柔软同通是道的作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累。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士听见道立即身体力行;中士听见道将信将疑;下士听见道哈哈大笑, 其实正因为下士的哈哈大笑才显出道的高深。 所以古人提出:“明白道的人好象很愚昧,进修道的人好象在退步,平坦的生活道路好象那样坎坷。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持白守黑,广德不盈,不立不施,不矜其真。 最大的方正没有边角,最大的容器没有形状,最大的声音听不见,最大的形象看不见, 大道隐微而无名。” 只有道善于创造万物,并使万物生长。 (四十二)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道生其一时,必生其三:“有”,“无”,“有无”(也可以说“阳”、“阴”、“气”), 这三种基本元素同时产生。 万物是由这三种基本元素演化出来的。 万物“离开”不可见域“无”,“穿过”界面“有无”,而“进入”可见域“有”,“有无”作为两个域信息连接的钮带。(注:“有无”又称为“玄”) (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 【译文】天下最柔的东西能驾御天下最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 我因此知道无为的好处。 不言的教育,无为的收益,天下少有人知。 人所厌恶的是“孤”、“寡”、“不谷”,而王公用它们以自谦。 所以世上的事情很不定,有时会因受害而获益,有时虽受益却埋下了祸的种子。 别人强行施教的东西,我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法教给学生。 (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则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利与生命相比那一样更亲? 生命与货利相比那一样更贵重? 得到与丧失相比那一样更有害? 过分的追爱要付出重大的消耗,收藏越多损失越大。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就可以长久。 (四十五)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圆满的,似有缺陷,但它用而不坏;最充盈的,似是空虚,但它用而不竭;最正直的,似有弯曲;最灵巧的,似是笨拙;最善辩的,似口讷。 清静胜躁动,寒凉克酷热,清静为天下之本。 (四十六)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时,战马用来种田。 天下无道时,戎马生于杀场。 祸莫大于不知足;罪莫大于欲得。 因此知足的人感到满足,而且永远感到满足。 (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事 不出户,知天下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之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译文】万事万物的原理,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我们的心里。 若能够自观反省,除私去欲,不出门也能知道天下事;不望窗也能明白天下的法则。 走得越远知道得越少。 所有圣人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不用见能知其来龙去脉,不强为而事情顺势而成。 (四十八)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无为”。 无为而无所不为。 【译文】求学能使知识一天一天的增长, 而求道要将偏见、情欲一点一点的损掉,以至损到“无为”的境地,此乃万物之本之地,与万物相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因而无所不为。前者由于“知”为“矢”射向“口”,因而是定向的,是“有”的增加,是单向性的,不是总体性的,是表面的增长,因而实际上是雕虫小技。 而后者是整体性的结合,因而是大智慧。 (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没有成见,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 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人人向善。 守信的人,我善待他,不守信的人我也善待他,人人守信。 圣人在位,收敛隔热的意欲,使人心思归纯朴,百姓都凝视静听,如痴如呆,圣人把他们当成婴儿一样保护。 (五十)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 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 以其无死地。 【译文】出生地,入死地。 人出生后,长寿者占十分之三;短命夭折者占十分之三;本可长寿而自己跳入死地的又占十分之三。什么原因? 因为奉养太厚,享受太多。 听说善于养身的人,行于深山不会遇到犀牛虎豹的袭击, 打仗时不披挂兵甲。 犀牛不愿用其角,虎豹不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死地。 (五十一)道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译文】道创生了他,德哺育了他,物质使他成形,环境使他成长。 万物由此而来,因此他们都尊敬道、珍贵德。 而道的尊敬和德的珍贵又在于不加干涉,任万物自化自成。 道创生了万物,德哺育万物,使万物生长作育,使万物成熟结果,使万物养息延续。 创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己能,长养万物而不为主宰,这就是无上“道”。 (五十二) 天下有始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动。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译文】天地万物都有本始,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 知道这一根源,就能通过它了解天地和万物。 又通过对万物的了解更加持守本源。 堵塞情欲的孔道,关闭情欲的大门,终身无劳无扰,否则就要操劳一生。 能观察细微的叫明,能持守柔弱的叫强,能使自身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则可使自己能避开灾难,终身受益,这就是’为什么要习道的原因。 (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非道也哉! 【译文】若使我介然有知,行大道于天下,最担心我会不自觉的施为于天下。大道荡然平坦,仍有许多人弃之而走小径,行邪路。 他们使朝纲非常混乱,使田地非常荒凉,使仓库非常空虚;而他们自己却穿锦服,配利剑,朱门酒肉臭的挥霍,并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 这些人是真正的强盗。 这种行为完全背离了大道。 (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译文】善于建立的,不会被拔掉;善于抱持的不会被甩脱。 建德抱道不仅可使自己享受福报,并可泽其子孙,世世不辍,祭祀不断。 自己修道,他的德必归真;贯彻到全家,他的德必盈余;贯彻到一乡,他的德必伸长;贯彻到一国,他的德必丰硕;贯彻到天下,他的德必普传。 只要修道就能象镜子一样反照。 可以以我之身观察到别人,可以以我家身观察到别人家,可以以我乡观察到别的乡,可以以我国观察到别的国,可以以现在观察到过去和未来。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呢? 窍门就在这里。 (五十五)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趸虺蛇不蛰,猛兽不拒,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和而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含德深厚的人,就象天真无邪的婴儿。 毒虫不蛰他,猛兽不伤他,凶鹰不搏击他。 骨弱筋柔而能紧握着小手,不知道牝牡做爱之事但小生殖器却常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 终日号哭而不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 能知道和顺至柔就能掌握永恒的常, 知道永恒的道理就是明白,爱惜生命是真正的吉祥,以心意去使用身体之气就是逞强。 物质一旦发展得过于强壮就要衰老,并离道越来越远,不合道就要早亡。 (五十六)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智者知道大道的精妙,勤而行之,不敢多言;而不知者,却成天喋喋不休,自以为了解了一切。 不露锋芒,消解纷争,含敛光芒,混同尘世,这就是玄妙齐同的境界。 完全超越物外,淡泊无欲,既无法与他亲近也无法同他疏远,既无法使他得利也无法使他受害,既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 修道人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 (五十七)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 依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要以正道治国,要以奇谋用兵,要以不扰民取天下。 结论从何而来? 请看下面的实事。 天下忌讳越多,人民越贫穷;国家酷刑设立越多,国家越混乱;统治者的伎俩用得越多,天下越怪事白出;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 其政昏昏其民醇醇 其政昏昏,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统治者无为宽厚,人民就醇朴;统治者有为刁刻,人民就佼狯。祸中有福,福中藏祸,谁知道其中的究竟呢? 正可以变邪,善可以变恶。 人们迷惑而不知此理太久了。 所以圣人方正而不割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芒而不耀眼刺人。 (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蔷 治人事天莫若蔷。 夫唯蔷,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固国;有国之母,可以久长。 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治理国家,保护自然应象农夫治田一样全其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尽早服从于道,只有早服从于道才能多积德,只有多积德才能无所不克,只有无所不克才能达到大道无穷,只有大道无穷才能达到安邦治国,只有以道为治国之本,立国之母国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这样的国家才是根深固柢,她根植于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临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俩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国家如同煎小鱼一样,不能常常翻动,翻动多了小鱼就破碎了。用清静无为的方法治理天下,天神人鬼都能各安其位,所以鬼不会作崇伤人,因此不觉得有鬼。 不只鬼不伤人,神也不会惩罚人类,因此不觉得有神。 非但神不惩罚人类,圣人也不干预人们,因此人们不知有圣。 万物互不侵犯,万物合道,交归于本原,因而天下太平。 (六十一)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动,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欲, 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国要向江海一样居于下流,为天下所归,自居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常以静战胜雄强,这是由于静处下的缘故。 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以会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可以见容于大国。 这样,一个用谦下取得小国的依附,一个用谦下取得大国的包容。 大国不过想令小国归附,小国不过想令大国包容,通过谦下可以各得其所,因此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何也? 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万物的蔽荫之所,善人的珍宝,把它作为立身行事的根本;不善的人也不能违背它,并以求用它保全自己。 善人修道,言语可以获得人们的尊重,行为可以令人效法。不善的人为何要舍弃它呢? 立天子,置三公,双手拱抱璧玉,等驷马先行,以尊其位,不如坐进此道,以尊自然,以守自然。 古人为何重道? 因为只要遵循大道,则有求必应,有罪可免,所以它是天下最可贵的。 (六十三) 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故终无难矣。 【译文】以无为为居,以无言为教,以恬淡为味。 事不论大小多少,要始终抱着抱怨以德的态度来处理。 处理难事要从简单的地方入手,处理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 因此,圣人永远不自吹做大事,从不好高骛远,然而却能建立伟业。 轻许诺言必然失信。 想得越容易,遇到底困难也越多,圣人总多想困难和问题并很周到地考虑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反到不难。 (六十四) 其安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抱合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不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安定的局面容易持守,没有迹象的事物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分解,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 所以要在事情尚未萌芽的时候就预先处理,乱事在尚未形成的时候就要防御。 合抱的大树是从嫩芽长成的,九层高台是由一筐筐的泥土累起来的,千里远行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逞强的必败,贪婪的必失。 圣人无为不贪,因而不败不失。 常常人们做一些事,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在最后关头失败了,这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最后。 如果在最后的时候也能象开始时那样谨慎小心,就不会失败了。 圣人所追求的是一般人所遗弃的,因而不收藏平常人所珍藏的珍宝玩物;圣人所学的是普通人认为不值得一学的东西,反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他始终以辅佐万物适应自然为己任,从不敢妄为。 (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以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如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善于用道治国的人, 不是要人民智巧投机,而是要人民质朴敦厚。 人民所以难治,是因为智巧诡诈太多。 所以,以智治国是国家的灾难,不以智治国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了这两种治国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取舍就是一种法则。 长久的记住并应用这一法则,可以称为玄妙无上的德,即“玄德”。 玄德深远、不同常理,然而依循它却可以达到大顺。 (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成能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居于低下处,因而能为百谷之王。 要想成为人民的领袖,必须全心为全意人民服务;要想成为人民的表率,必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这样圣人虽居于上而人民不感繁重,虽处于前而人民不感伤害,因此乐于推戴他而不厌弃他。 因为不与人争,因此天下都不会跟他争。 (六十七) 吾有三宝 天下皆曰我道大,似不肖。 夫无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 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人人都说我德高望重,其实不然。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会这样说了。 我有三宝,持守保护着。 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 慈爱,就能维护众生,所以产生勇气;节俭,就能蓄精积德,所以能推至广远;,不出人头地就反而能得到爱戴,所以能成为众生的领袖。 今天如果让我舍弃这三宝,则必死无疑。 三宝中,以仁慈最重要。 有了它,战则胜,守则固,天也将卫护他,并给他慈爱和温暖。 (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统兵的不穷兵笃武,善打仗的不会被激怒,善克敌致胜的不与敌对峙,善用人的谦下。 这就是所说的不争强斗气的道德,这就是所说的发挥人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说的遵循客观规律。 (六十九)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用兵者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寸进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如,哀者胜矣。 【译文】兵书上说:“我不敢主动挑起战端,而只采取守势;我不敢冒进半寸,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是说要以无阵之阵抗击,以无臂之臂夺取,以无兵之兵战斗,以无敌之心对敌。 祸莫大于轻敌逞强,轻敌逞强就要丧失三宝。 所以俩兵相对,仁慈者胜。 (七十) 吾言甚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做。 但天下人都被私欲所蒙蔽,都被名利所迷惑,因而没有人能理解,没有人能做。 我的言论都有本原,行动都有根据。 但正因为人们不懂我的言论和行动,因而也就不能理解我。 了解我的人很少,跟随我的人就更少了。 圣人外面穿的是粗衣,但心里怀着美玉。 (七十一)知不知上 知不知,上;不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是以不病。 【译文】能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的,是最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是,是大毛病,圣人没有这个毛病,是因为圣人厌恶它。 (七十二)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译文】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苛政暴行时,天下就要大乱了。所以统治者不要威胁人民的生存,不要压榨人民的生活。 只有这样人民才不会厌弃他。 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不自持己见,知道自己位居万民之上,不求自我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显高贵。 所以舍弃自见、自贵, 才能获得自知、自爱。 (七十三) 勇于敢则杀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勇于表现刚强的易于送命,善于表现柔弱的反能生存。 都是勇,但由于表现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这是自然规律,又有谁知天意呢? 圣人也难判断。 自然规律是不争而取得胜利,不言而万物响应,不召而众生自来,坦然筹谋天下事。后自然广大无边、无所不包,没有一点漏失。 (七十四)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民常畏死,而唯奇者,吾得持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如果人民饱受苛刑暴政的逼迫,到了连死都不怕而起来反抗的时候,统治者又怎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呢? 如果人民畏惧死, 一有作坏事的人就把他抓起来杀掉,谁还敢胡作非为呢? 天地间,冥冥中有专司杀伐的力量,无须人代劳。 如果人代替天实施杀伐, 就好象一个不会工艺的人代替木匠做工一样,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 (七十五) 民之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以贵生。 【译文】 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要的税赋太高,因此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统治。 人民之所以轻死,是因为统治者使人民无法生存,因此不怕犯死罪。 因此统治者恬淡无为比强取豪夺要高明得多。 (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后就会僵硬;草木生时是柔脆的,死后就要干枯。 所以强硬于死是同类,柔弱于生是一家。 用兵逞强必遭灭亡,树木粗壮必遭砍伐。 凡强大反居下方,凡柔弱反居上方。 (七十七)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文】自然规律犹如射箭,弓位高了就往下压一压;弓位低了就往上抬一抬;它是用多余去补不足。 人的规律就不是这样,它是榨不足去奉多余。 什么人才能用多余去奉天下呢? 只有有道者。 因此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是不想在众人面前立贤名,以均天下。 (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译文】世上水最弱,但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胜过它、替代它。 弱能胜强,柔必胜刚,天下没有不知道德,但都做不到。 因此圣人说:“能承担全国屈辱的,才能称为一国之主,能够担当国家灾难的,才是一国之王。” 真理听起来都不顺耳。 (七十九)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重大的仇怨,纵使把它调解,也会有余怨留在心中,这怎能算是妥善的方法呢? 所以圣人就象借贷人虽执有借据但只给予并不索要,有德的人也是如此。 无德的人只索取并不给予,天道无私,只给有德的人。 (八十)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承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之老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理想的国家是:国土很小,人民很少。 没有冲突和纠纷,纵使拥有兵器也用不着。 没有苛刑暴政,人民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迁移远方。 虽有船只车辆,也没有机会乘坐。 虽有盔甲也没有机会去展示。使人民回到结绳记事。 人人恬淡寡欲,吃得虽是粗食,但觉得很甘美;穿得虽是破衣,但觉得很漂亮;住得虽是陋室,但觉得很安逸;风俗虽是俭朴,但觉得很快乐。与邻国之间彼此能听到对方的狗吠鸡叫,但人民从生到死都不相往来。 (八十一)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愈以人,己愈多。 天之后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 行为良善的人不狡辩,狡辩的人不良善。 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学无涯,因此处处虚心向别人请教。 一知半解的人,以为什么都知道,到处卖弄自己。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充足。 圣人顺天而行,只有贡献施与,不和人家争夺。 ========================================徐辰 1993.8.10 于 KINGST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