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枫 华 园》             ※
※                                 ※
※   第二十一期  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日出版  十日刊      ※
※                                 ※
※   加拿大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办   《枫华园》编辑部主编   ※
※                                 ※
※         国际统一刊号:1198-1466        ※
※                                 ※
※※※※※※※※※※※※※※※※※※※※※※※※※※※※※※※※※※※

≈≈≈≈≈≈≈≈≈≈≈≈≈≈≈≈≈≈≈≈≈≈≈≈≈≈≈≈≈≈≈≈≈≈≈≈
           本 期 目 录(FHY21)
≈≈≈≈≈≈≈≈≈≈≈≈≈≈≈≈≈≈≈≈≈≈≈≈≈≈≈≈≈≈≈≈≈≈≈≈
1 【艺苑漫步】   自己的一间屋                书 玉
           有关大陆的自传               似 以
2 【苍茫人生】   看门老张                  方舟子
           “希茜公主”的悲剧
3 【音乐之友】   沉默之声和波涛之桥             远 东
4 【诗歌欣赏】   走过四月                  方舟子
           无奈的风                  罗宗力
           致远方                   慧 泉
5 【观察思考】   末人论                   刘再复
6 【夜话神聊】   不野的美国“野史”(上)            不 光
7 【枫园菜谱】   咸水鸭                   老 七
8 【谜语天地】   谜径探踪寻虎迹               面 壁
9 【新闻简要】   六则
   【漫画选登】   决不放弃(PS版漫画插图)
≈≈≈≈≈≈≈≈≈≈≈≈≈≈≈≈≈≈≈≈≈≈≈≈≈≈≈≈≈≈≈≈≈≈≈≈

【艺苑漫步】
              自己的一间屋

               ·书玉·

  今天读弗吉妮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

  还在国内就读过《自己的一间屋》。在北大那四人合住的研究生宿舍,那顶狭小昏暗
的上铺的蚊账里。夜很深了,我不得不极力压低床头灯,尽可能翻页时不出声。我的下铺
似乎还是有点儿受干扰,我只好合上书。

  还记得当时体会最深的倒不是WOOLF的正题,妇女与小说的关系,而是由那题目
而蓦然感到的精神上的赤裸与拥挤。

  我不知道最初选择出国是不是就是想寻找自己的一间屋-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在中国
其实是很难实现的。

  如今,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间屋。

  尽管我拥有它已近三个月了,可是我还是不敢相信,不能习惯。前几天给国内一个好
友写信,写很深的情,用一些很傻的话。写了一半,有事要出去一下。临出房间时,仍习
惯地把那写了三页的稿纸藏到抽屉中去……不,完全没有必要。这是我自己的房间,没有
人敢在未得允许之前进来肆意评论或偷偷翻看我的东西,就把它留在书桌上好了。

  这就是自己的一间屋一个可以让我和我的心灵在里面自由自在,大模大样地袒露走动
,放肆欢笑,大声哭泣的地方。

  WOOLF说,智识上的自由有赖于物质(INTELLECTUAL FREED
OM DEPENDS UPON MATERIAL THINGS)。

  我猜,外祖母,母亲都未曾或不敢想到同居或离婚一类的问题。因为她们从没拥有过
自己的一间屋。终其一生住在别人的领地,父亲的,丈夫的,儿子的。她们怎敢奢谈自由
,象我们这代人那样。

  一个女人能有自己的一间屋该有多好。可以独处,也可以找一个真心所爱的人与之共
享。如不再相爱,便无所顾忌地分手,不必为物质上的“饭票”或精神上的“靠山”强颜
欢笑。相识会很自信,告别也会从容。因为不管门外如何刮风下雨,这世界上总有一块属
于自己的栖息之所可用以躲避。

  放下手中的书,我想放松一下。却发现这个门内世界的狭窄。由于害怕连日的阴雨和
早春的寒风,我的小屋门窗紧闭。四壁只有我的影子和回声。

  墙上沃尔夫的目光敏感而忧郁,它带我走回遥远的1943年的伦敦,那个孤独的早
晨。
  我感到寂寞,我渴望有人敲门。

  上大学时曾迷过一位女歌手。她唱的一塌糊涂,可我就是喜欢她那些稀奇古怪的歌,
什么“每一座房屋都有门,没有门的房屋都有窗”之类的。

  门窗当然是让我们看外面的风景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走出去,或让外面的人
走进来。否则,自己的一间屋也许会变成封闭自我的坟墓。

  在我自己的一间屋里,我等待着,朋友,等待你如期而至,和我一起分享《自己的一
间屋》。

注: 《A Room of One's Own》 是英国女作家Virgina Woolf的作品。她1943
年3月投水自杀。
                     (草于91年3月、改于94年3月)
 ◇  ◇    ◇  ◇    ◇  ◇   ◇     ◇  ◇  ◇  ◇  ◇  ◇

               有关大陆的自传

                ·似以·

  办公楼下面有一家品味很好的书店。往往是在午休时逛服饰店逛腻之余,便要拐进去
转一转。

  书店主人是极富心思的,选的书大都十分合周围办公大楼里各色知识分子的口味。对
于每个主题,书架上都有至少从大众化和专业化两个角度来阐述的书排列在一起。最富特
色的是店主把书店的一角布置得象私人藏书室,一张摆放着大花瓶的红木矮圆桌的两边是
两张豆沙绿靠木直统单人沙发,如果发现一本精采的书,大可陷到那里边去,翘起二郎腿
尽情享用一番。

  最近不断在新书展台上发现中国人写的自传。每见到一本,就要民族主义高涨,立刻
抓起来先睹为快。

  二三百页,中间夹杂一堆黑白照片。务必有一两张晚清民初如何威风的先辈的照片,
无论外婆太婆还是奶奶祖奶奶,看上去都是美丽非凡。然后解放后千篇一律的列宁中山装
,文革时人人胸别像章,手握语录的集体照。因为彻底地洗尽铅华,又饱受惊吓,这时的
女主人看上去都十分的憔悴苍老,昔日的美艳变得难以捕捉。最后,自然是作者在海外某
处挂满“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表情的近照。

  通通是在痛说革命家史。

  大概好算是Amy Tan女士开的先河。记得她自《喜福会》在北美一炮而红以后
,便开始发行她母亲以及外祖母的发黄像片,细述旧中国庶出女子的悲惨命运,最后从中
得到灵感,写成以她母亲为原型的《灶王爷之妻》。

  紧接着在欧洲的张戎又因《野天鹅》在英国获某备受瞩目的文学奖的最高奖而同时在
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岸名噪一时。张戎不光人长得端庄美丽得不同凡响,笔头子亦十分了得
,愣是不露声色地用英语把一家三代人的悲剧上升到本世纪整个华夏民族的高度,加上外
祖母及母亲几近小说情节的爱情故事,使整本书颇具可读性。

  然后又在书店发现替陈冲拍写真而出名的闵女士的自传,主要讲文革悲剧对她的影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序中提及的“Joan Chen,the actress“对她的帮助鼓励以及封
底Amy Tan对此书的溢美之词。闵是个奇才,能写能画还擅长摄影设计,土洋插队
都玩遍,最后干脆用洋鬼子看得懂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离奇故事,摆在北美洲各地书店里弘
扬中国文化。

  最近,那个在大陆监狱蹲了一二十年后,到美国拿到绿卡就又急忙回大陆趁参观之际
偷拍犯人劳动场面的吴先生也趁热打铁地发行自传,其中不乏先辈在旧时代如何风光的照
片。前两天又发现一本以其母亲三十年代上海美女照为封面的不知名女士的自传,书名干
脆就投其所好地叫做《小老婆的儿女们》。

  一向对自传不太兴趣和研究,因此对在短期内无意发现那么多雷同风格的有关大陆的
自传作品很有些大惊小怪。我比较倾向于相信这是因为此间的出版商们对遥远的华夏神洲
的现代史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看法而导致的。他们普遍喜欢那样的题材:旧时代的骄子如何
在革命的新时代备受磨难;革命是如何地摧残人性 - 文革是其登峰造极的绝佳例子。


  至今还在纳闷,如果换一个主题,不知那些出版商是否还愿意出有关大陆的书。

                           1994、4
※    ※    ※    ※    ※    ※     ※    ※     ※    ※    ※     ※    ※

【苍茫人生】
             看 门 老 张

              ·方舟子·

  老张是我母亲单位的看门老头。

  因为秃顶,老张一年到头戴着一顶破旧的军帽。帽子下面是一张坑坑洼洼布满皱纹的
饱经沧桑的脸。这张脸一眯着眼笑起来,总让我想起金丝蜜枣,便有了一种异常亲切的感
觉。在我小时候,老张一见到我总会变戏法般地掏出两块硬糖来,以致于我一直有一种错
觉,他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的下衣兜的唯一用途就是为了装那两块硬糖。

  我母亲单位又不是什么重要机关,本来无须雇人看门检查来宾。老张的主要工作就是
防止邻居的小孩跑进来玩而干扰大家的办公。当老张坐在门口的板凳上晒太阳打盹的时候
,几个小孩便会笑着叫着跑进来在天井里玩耍。老张揉揉眼站起来,慢吞吞地走到天井中
间,摊开两手往前挥动着,作出赶小鸡的姿势,嘴里说着:“去!去!到外面玩去!”于
是小孩们笑着叫着跑了出去,老张便心满意足地回到门口的板凳上继续晒太阳打盹。这,
大概就是老张一天的工作。

  当然老张也干点杂活。我刚上高中那年,中央下令一般的工作机关都不要再悬挂毛主
席像。有一天我去找我母亲,就见到老张爬上梯子,正要把墙上的毛主席像摘下来,一面
自言自语:“从前毛主席爱挂像,现在华主席不爱挂像。”

  我听到了,一乐:“老张,现在早就是胡主席了。”

  “啥?”老张缓缓地转过头来,有点惊讶地看着我,“越南的胡主席到咱中国当主席
了?”

  正是从这张因为惊讶而稍稍变得平缓的脸上,我明白了什么叫“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什么叫与世无争。

  老张出身贫寒,年纪很大了才从农村娶了老婆。老婆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便死于不
知什么病,让老张从此又当爹又当妈。老张的儿子比我大几岁,有一张大得有些出奇的嘴
,因此自然而然得了个外号叫“大嘴”。“大嘴”嘴大力气也大,老张又疏于管教,因此
也就成了我们那一带小孩中的一霸。因为老张的关系,“大嘴”虽是小霸王,待我却很好
,还帮我打过几次架。后来我家搬走,就再也没跟“大嘴”打过交道。

  我再次听到“大嘴”这个名字,是老张摘下毛主席像之后的不久。改革开放之初,社
会治安显得有些乱,与毛时代相比简直就是乱世(如果与今天相比,可就是太平盛世了)
,弄得人心有些惶惶。胡主席的老板发了怒,下令“枪毙十万,稳定十年”,于是“严厉
打击刑事犯罪分子活动”(史称首次“严打”)便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而打击的
主要对象,是流氓犯罪团伙。

  我们这个偏僻小城,一再挖掘,居然也挖出了一个流氓犯罪团伙。团伙成员以未成年
的青少年为主,主要犯罪活动是在长途公共汽车站敲诈勒索,欺负外地旅客;主要犯罪事
实是向几个外地人收了总共十几块钱的地盘费,以及抢了一位外地人一顶太阳帽(那年头
,男男女女出门都喜欢戴顶太阳帽,本地话叫“白帽仔”)。

  据说,这次严打,上级规定每个地方都得杀一两个人刹刹犯罪歪风。上级批准下来:
这个流氓犯罪团伙,民愤极大,必须从重从严判处。未成年罪犯一律送劳动教养,两个成
年罪犯作为流氓犯罪团伙首犯,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其中一个是张某某,外号“大嘴”
。

  召开万人宣判大会那天,人山人海,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被叫来当看客。我坐在前面
,见到了久违了的“大嘴”,发现他自始至终,咧着大嘴莫名其妙地笑着,笑得很恐怖。


  然而老张并没有看到这一幕。在召开宣判大会的前几天,已经好久不说一句话的老张
在家里打了个盹,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  ◇      ◇  ◇  ◇   ◇  ◇      ◇  ◇   ◇  ◇     ◇  
◇
            “希茜公主”的悲剧

  1982年5月,43岁的著名影星罗密·施奈德孤独地离开了人世。

  罗密一生事业辉煌,从影29年拍摄电影近60部,其中尤其以《希茜公主》最为著
名。她把纯真美丽、活泼开朗的希茜公主演得栩栩如生,深获各国观众的喜爱。然而现实
中的罗密并不幸福,童年孤独,婚姻多变,中年丧子,多舛的命运终于使她英年早逝。

                 童年孤独

  1938年9月23日,罗密降生在维也纳的一个艺术世家,祖母是皇家歌剧院的明
角,父母在影坛也小有名气,家庭的熏陶使罗密自喜欢表演。然而,纷繁的战争和父母频
繁的演出扰乱了温馨的家庭生活。

  罗密7岁那年,父母离异。她同母亲生活在一起,并改随母亲的姓,更名为罗密·施
奈德。母亲没有时间照顾女儿,于是,罗密11岁就进了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四年中,
母亲因为常年拍电影只来看望过女儿两三次。冷漠的父亲则连信都不写。童年家庭温暖的
匮乏,影响了罗密的性格和一生。她时常在现实和自我之间寻觅,不断地渴求自我。这种
内心的烦乱和分裂,孕育着她日后生活的不幸。

  就是在这所森严的寄宿学校,罗密立志要成为一名遐尔闻名的电影演员。

                 最佳女星

  1953年,在母亲的推荐下,14岁的罗密参加了《白丁香再度盛开》的演出,从
此步入影坛。这部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但罗密甜甜的扮相和自然稚气的表演给观众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又应邀参加演出《我的初恋》等两部影片,再度获得行家好评。

  罗密的走红无疑始于《希茜公主》。1954年导演恩斯特·马利施卡挑选女主角,
看中了初出茅庐的罗密,“因为她的外表和气质与奥地利历史上的希茜公主十分相像。”
《希茜公主》大获成功,罗密也一举成名。此后,她又接连主演了“希茜系列片”的两部
续集《一个年轻的皇后》和《一个皇后的命运》,反响更为强烈。

  尽管罗密已经红透欧洲,但真正接受严格的演员训练,还是在她结识著名导演鲁奇诺
·维丝康蒂之后。在这为严师指点下,她主演了著名戏剧家约翰·福特创作的《可惜她是
个妓女》,并演出了契坷夫的《海鸥》。她日臻娴熟的演技深得许多名导演的赏识,片约
连绵不断。她也逐渐注重角色的选择。她拍的影片大都比较严肃,格调很高,并以质朴细
腻、轻松自如的风格征服了亿万观众。

  70年代以后,罗密的高超演技得到了国际影坛的承认。1975至1980年中,
她除了以《老枪》,《夜盲病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女人的光辉》等片3次
获“法国奥斯卡”-凯撒奖之外,还先后荣获法国观众奖,塔奥米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德国电影金带奖。1981年,她又因主演《女银行家》被法国观众选为该年度最佳女
星。

  但对于罗密来说,荣誉有时像个枷锁。她成名后曾到欧美各国巡回旅行。面对成千上
万的欢呼的崇拜者,往往不知所措。她热爱生活,热爱观众,但心中却总有一种无形的恐
惧挥之不去。事业上的一帆风顺竟使她变的越来越脆弱。银幕上下的罗密判若两人。她曾
这样描述自己:“当我想用哭来平复内心的痛苦时,‘希茜’却在可爱地微笑。”

                初恋难忘

  当罗密的影艺事业渐入颠峰状态时,她的个人生活却屡遭失败。她与法国影星阿兰德
隆难忘的初恋,经过5年的大波大澜,仍以分手告终。

  他们的初次见面并没给彼此留下好感。1958年,当罗密为和阿兰和演《克里斯蒂
娜》赶到机场时,阿兰手捧一束鲜红的玫瑰欢迎她的到来。罗密觉得这个法国青年俗气乏
味。阿兰也认为罗密举止做作蠢钝。他们在最初的合作中争吵不断,毫无共同语言。直到
有一天两人乘车去布鲁塞尔拍摄一组舞会镜头时,罗密的母亲发现,他们恋爱了。

  这突如其来得及爱情让罗密陶醉,她不顾一切追随阿兰到了巴黎,同他订了婚,成为
法国人。频繁的演出和社会活动使他们天各一方,难以相逢。性格的冲突使他们的感情难
以相谐。他们始终没有正式结婚,同居了5年又分手了。

                婚姻失败

  1966年,罗密第一次结婚。两人一见钟情。哈利·迈恩是德国演员,戏剧导演。
哈利比她大14岁,温文儒雅,很会体贴妻子。婚后,罗密随他定居德国,并生下儿子戴
维。为了孩子,她在一段时间内放弃了片约。她尽量留在家中,力图尽善尽美地扮演母亲
和妻子的角色,体味家庭的宁静与亲情。然而,时隔不久,耐不住寂寞的罗密重又全身心
地投入了拍片生活。1975年,第一次婚姻以离婚完结。分手时,罗密把财产的一半分
给哈利,以换取对儿子的抚养权。

  同一年,罗密再度披上婚纱,新郎是比他小11岁的秘书。两年后,他们的女儿萨拉
出世。可惜这段婚姻更加短暂,仅仅六年。

                连遭打击

  第二次婚姻失败后,罗密已经42岁,女儿跟父亲走了。她把所有的爱都倾给了相依
为命的儿子戴维。

  1981年7月的一天,刚刚做过肾手术的罗密正在乡间疗养,突然传来爱子爬公园
门掉下来被篱笆扎死的噩耗。她痛不欲生,从此,烟,酒,药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
西。她常常呆在儿子的坟前无声地抽泣。

  1982年5月的一天夜里,筋疲力尽的罗密在写字台前昏昏睡去。次日清晨,男友
来看他时,发现她仰面倒在沙发上,一封摊开的信只写了一半。

  医生在罗密的死亡证明书上写道,“因心脏病发作而自然死亡。”但当时社会上却言
传她死于自杀。

  香消玉殒。一颗璀瓒又历经磨难的明星就这样过早地陨落了。

                   (改编自〖周末文汇〗,94年2月)
¤    ¤    ¤    ¤    ¤    ¤    ¤    ¤     ¤     ¤     ¤    ¤    ¤

【音乐之友】
              沉默之声和波涛之桥
         ──谈“Simon and Garfunkel”的歌

                ·远东·

  Simon和Garfunkel的二重唱,被划为“民歌摇滚”一类,在西方摇滚乐史书中属于“
非主流”,不会象猫王(Elvis Presley)或披头士(The Beatles)一样给于专章论述
的荣誉。然而,当唱起“The Sound of Silence”,“Scarborough Fair/Canticle
”,“Mrs.Robinson”,“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El Condor Pasa (
If I could)”,“America”,“The Boxer”等等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 或
许你会感到它们象我们人类的忧愁,寂寥,悲凉,思恋,洒脱,纯洁和优雅一样久远。下
面的事实或许有些说明力:世界BMI版权组织统计的五十年来演播次数最多的五十首歌曲,
唯有Simon所作并由他俩唱的占了四首(即上面所列举的前四首),前十名中有两首。再也
没人能作到这一点。的确,在以感性为目的境界里,理性的角色永远是可疑的。个人的感
觉总是比理论家们的“历史评价”来得重要。

  Paul Simon和Art Garfunkel,分别于1942年的十月和十一月生于美国纽约州,自幼
一起长大,中学时便一起唱歌灌制唱片(1957年化名Jerry和Tom出的唱片《Hey,Schoolg
irl》便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欢迎)。成名于1965年的“沉默之声”(The Sound of Sil
ence)。这首歌本是他们1964年的民歌风格的专集《Wednesday Morning,3 A.M.》中的
一首,一开始并无多少人注意。他们俩随即一个去了英国、一个去念Columbia大学研究生
。但当制作人Tom Wilson受到初兴的民歌摇滚的影响,将此歌加上电子低音和鼓的伴奏作
为独唱曲推出后,于1965年十二月成为榜上第一而风靡全美。俩人无意中一夜成名,并由
此开始了五年共同的辉煌事业。

  他俩的歌绝大多数是Simon创作词和曲,Garfunkel则是二重唱的主角。他们共同有五
个专集,成名后1967至1970年,年年获金唱片奖。在欧美处处受到热烈欢迎。1968年电影
“毕业生”(The Graduate)亦因Simon作的歌和曲(Mrs.Rubinson专为此而作)获极大
成功。然而1970年他们分开各自开辟演艺生涯。各自都演过电影出过唱片(如Garfunkel演
过“Catch 22”,其独唱集如《I have only eyes for you》也不错)。1981年他
们在纽约中心公园一起开露天音乐会,从政要到百姓据称五十万人涌入,为一盛大节日。
1991年在同地Simon开独唱音乐会,七十五万人同场而歌。至今Simon的歌已有数十首分别
成为当时的热门曲(进入当时前40名排行榜)。它们夸越三个音乐时代,融合多种音乐
风格(reggae,gospel,jazz-pop,salsa,blues等),穿过英美社会中半打以上的亚文
化边界。作为支配过去三十多年流行音乐的演化的巨星,Simon今日还在开辟新的疆域和风
格。1985年他出版了专集《Graceland》,是同南部非洲音乐家们的合作的产物。1990年的
《The Rhythm of the Saints》则是结合南美和西非风格的音乐。两者都是成功的开
创。(比如《Graceland》不仅成白金唱片,并二次获Grammy奖。)

  目前他们二重唱与各自独唱的专集新老依然畅销。比如他们的《Greatest Hits》,
《The Definitive Simon &Garfunkel Collection》,《Collected work》(1992)
均包括了他们最好的歌曲(当然都是旧的录音的制版,但却是其代表作)。他们的《Conc
ert In Central Park》(1982)和Simon个人的《Paul Simon's Concert In The
 Park》(上下集)(1991)为更为现代的录音条件的产物。尤其后者,音色准确丰富。
演唱技巧更成熟。如Simon独唱的“The Sound of Silence”,吉他演奏和演唱更有那
沉思冥想的神韵。乐器的配置和音响的平衡似更理想。不过听惯老版本的人或许会怀念以
前的那种年轻时的力度和彷徨感。

  顾名思义,他们风格的主调,是民歌和摇滚两种形式的结合。典型之一是“沉默之声
”(The Sound of Silence),又如改编填词的秘鲁民歌“飞逝的雄鹰”(El Condo
r Pasa)。他们的成功,除开时代的原因,在于旋律,歌词和演唱三方面各自的极其杰出
和相互配合的完美。演唱方面首先是声音和技巧均一流的Garfunkel,他对音乐的理解与解
释是难以超越的。旋律的优美是歌曲艺术上和商业上成功的首要因素。我相信听过他俩的
歌的人对此都不会怀疑。然而Simon杰出之处还在于他写的歌词。和民歌摇滚的前辈Bob 
Dylan一样,他的歌词是优美的诗,并和旋律融合成相互辉映。比如他填词的“El Condo
r Pasa”,简单的词句叙述小鸟似对飞翔之自由的那种极其天真幼稚的向往和骄傲感,你
不但会从这单纯中感受一个可爱的形象和自由的独特的美,而且会觉得这词句完全是从音
乐中流出来的,是音乐的原初意义的唯一解释。自然,简单而恰到好处,是才华的真正试
金石。因此矫柔造作的无病呻吟才会泛滥。

  如同许多摇滚歌手,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和批判是音乐的重要的题材。他俩的歌不乏这
种思考并因之而成为传世之作。不过Simon的高明之处是他把这种讽刺,批判和挑战溶化在
诗的雅致和旋律的优美与谐趣之中,被讽刺的也不觉得冒犯。他们嘲弄美国中产阶级自我
得意的价值观,生活目的,枯燥无聊和无奈(如“Mrs.Rubinson”,“America”)。他们
面对时代,陈述冷战,越战,吸毒,谋杀,反战和价值观急剧变动的美国世纪的气氛和精
神状态(“I am A Rock”,“Seven O'Clock News/Silent Night”,“The So
und of Silence”)。他们歌咏出对社会下层小人物艰难无助和顽强挣扎的深深同情(
“The Boxer”)。他们还唱颂人世间的感伤,怀乡,爱情和真诚 (“For Emily,Wh
enever I May Find Her”,“Scarborough Fair”,“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所有这些,加上他们歌中的强烈的个性和情绪,敏锐的感受和见解,优美的表
达方式,构成了他们的独特性和普遍性,构成了他们丰富的杰出。

  现在让我们举例谈谈他们的几首代表作品。首先是“沉默之声”。Simon最近的演唱是
由沉寞缓长的电吉他独自引出人对内心和未知实在的倾述,这是开头一段:

  Hello,darkness,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Because a vision softly creeping
  Left its seeds while I was sleeping
  And the vision
  That was planted in my brain
  Still remain
  Within the sound of silence
  ……

  一首真正的诗,在心的深处流动。神灵般的意像。孤独的形态,飘忽的实在感在沉思
般的旋律中隅隅而行。这是一个产生于内心自我和外在世界的痛苦的先知,在试图穿越内
心和外在的束缚时发出的无声的回响。听者如直面未知,尘世如静夜,闻孤月驶过荒原旷
野……
  听“Scarborough Fair/Canticle”(中译名《斯镇的故事》),离乡飘泊的人有时
很难忍住眼泪。深情而凄凉的民歌曲调讲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位为不明不白的原因而征战
的人,托人带去对他昔日的家乡姑娘的思念: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
  Remember me to one who lives there
  She once was a true love of mine

  凄厉的山风吹散他的头发,在对青春的远方回想和对时下征战的无奈中他反复咏唱对
那乡村的土地和俭朴的家庭生活的梦想。完全是音乐版的中国唐时的边塞诗。人类的苦难
,哀伤,期念,爱和恨原来是这样长久和共通。根据这首歌改编的乐曲,数Adrian Bref
f的长笛曲最为动人。长笛和小提琴相伴,如泣如述。不正是“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是总在我心中最深处唱的一首歌。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波涛之桥)是他们1970年问世的作品,即同时
在英美两国成为榜上第一,并且歌和它的专集两者都为第一,均为史无前例。同年获五项
Grammy大奖,是他们成就的最辉煌的一页。听过它的人都会知道,称它是不朽之经典绝非
捧场。至今已有不知多少人改编,演唱和演奏过它。然而,并非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表达
出它的精神。(我就没能忍住性子把Presley唱的版本听完。)

  它的摇滚味道较“Scarborogh Fair”的重。但正象后者不需这样一样,摇滚形式是
它完美的一个重要因素。歌的主题是男女间的友谊,真诚,扶助和奉献,以及对生活的乐
观进取精神。Garfunkel的演唱在这首歌完美纯青,他将音乐的内涵完整准确地阐释出来了
。歌的开始是他如风如水而逝,如春夜月色拂面的轻柔在沉缓的钢琴声中唱出:

  When you're weary
  Feeling small
  When tears are in your eyes
  I will dry them all

  I'm on your side
  When times get rough
  And friends just can't be found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 will lay me down
  ……

  如宗教福音般的圣洁,纯真的关怀,对苦难和不幸的抚慰,是人间最珍贵又最易失去
的东西。接着,歌声唱出对弱小者的亲人般的鼓励:姑娘,激风暴雨你也要勇敢扬帆前行
。此时,钢琴,鼓和吉他的摇滚乐的节奏声起,由弱渐强,如同远海上雷声起,远而近,
大波涌动。我觉得很少有别的同主题的曲子比这一个更需要摇滚乐形式了,这样的音响和
节奏此时已不仅是音乐的一部分──它已不仅是节奏和旋律──而是歌所叙的人生场境,
意义,和哲学的一部分。其时Garfunkel和Simon二人合唱的声音在弦乐伴奏下如上天的呼
唤在其中穿行:

  Sail on silver girl
  Sail on by
  Your time has come to shine
  All your dreams are on their way

歌唱进入最高潮,管风琴和弦乐队齐奏,宏大而神圣,鼓和吉他奏出更强更快的节奏和音
符,如同那梦想的太阳放出了绝响──

  See how they shine
  If you need a friend
  I'm sailing right behind
  Like a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
  I will ease your mind
  ……

  面前的世界模糊了。

  啊,我们年轻的时候对友谊曾怀有多么纯洁的向往!

⊙    ⊙    ⊙     ⊙    ⊙    ⊙    ⊙    ⊙    ⊙    ⊙    ⊙    ⊙    ⊙   
⊙
【诗歌欣赏】
          走 过 四 月

           ·方舟子·

           走过四月
           走过死亡的季节
           所有招魂的呼唤
           汇集成无处不在的雨声
           起点是夜
           终点还是夜
           灯火通明的地方太遥远
           我一遍又一遍注视着这个夜晚
           就象一遍又一遍注视着你
           醉眼朦胧中
           知道自己今夜无处可逃
           那么就让我静静地坐下
           与你开始又一次的彻夜长谈
           无声无息之间
           现存的语言都在我们面前老去
           我们一直在小心翼翼地寻找
           一种全新的语言美丽而万能
           让两颗心之间的每一次共颤
           都成为世上最为盛大的节日
           仅仅只要那么一瞬间
           这样的时刻必定灿烂辉煌
           把漫漫无边的孤寂点亮
           一如我们的相遇之初
           你是否仍然记得那一个时刻
           你是否还会等待这样的时刻
           记忆之河冲刷命运筑就的堤岸
           遗留下一片片闪亮的卵石
           这些天堂的碎片多少年后依然闪闪发光
           让我捡起最为古老的这一块
           为你辨认我们最初的印记
           永远长不大的女孩
           指引我仰望
           那一片属于我的天空

           走过四月
           走入复活的季节
           招魂的呼唤必有回声
           乌黑的天空终将闪亮
           你的美丽就象那首失传多年的歌谣
           此刻在我的心头缭绕不已

                         (1994年5月5日)
◇  ◇      ◇  ◇  ◇   ◇  ◇      ◇  ◇   ◇  ◇     ◇  
◇
           无  奈  的  风

             ·罗宗力·

             ◇ 之 一 ◇

            无奈
            在风中摇舞
            几百个世纪
            等待着
            知心的朋友

            忧郁
            在溪里徜徉
            渴望溪边人
            掬起一捧
            与她嬉戏

            路尘
            被扬起
            在瞬间
            点散无数虹彩
            又在瞬间
            复归沉寂

            无奈的风
            忧郁的溪流
            倦怠的尘人


            ◇ 之 二 ◇

            我在秋风中流浪
            夏雨里彷徨
            春日下觅芳
            冬夜时怅惘

            我面对初升的朝阳
            充满失意的希望
            我面对缤纷的织网
            不知如何游淌

            我仰望穹苍里的天河
            想揽住每一颗星
            却被纤渺的手
            阻挡了行程
                  (1994年3月于美国俄勒冈)

◇  ◇     ◇  ◇  ◇   ◇  ◇      ◇  ◇   ◇  ◇     ◇  ◇

               致 远 方

               ·慧 泉·

   虽然 昨天       虽然 呼唤       虽然 此刻
   背靠着你的影子     得不到你的回应     无为的花朵依要盛开
   在眨眼间     %     在漂泊里      %   在忙碌中
   捡回了池塘里      依旧有远方的歌声    仍会有我的思念
   似梦的睡莲       引导那只        你的姻缘
   你依旧随风而去     已然疲惫的小船     时间久染的苍白
   没有告别     %     月亮和太阳     %   距离 是无奈
   聚会与分离       都曾在波屏里      只有心中的描绘
   恰在芬芳的恍惚间    映过你的脸       在一起 直到永远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