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IFE’S WINDOWS                  ◇

  ◇                                                                  ◇

  ◇                                                                  ◇

  ◇    加 拿 大 卡 尔 加 里 大 学 中 国 学 生 学 者 联 谊 会 主 办   ◇

  ◇                                                                  ◇

  ◇                  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日出版 第二期                 ◇

  ◇                                                                  ◇

  ◇                            (CK9305.GB)                           ◇

  ◇                                                                  ◇

  ◇                                                                  ◇

  ◇◇◇◇◇◇◇◇◇◇◇◇◇◇◇◇◇◇◇◇◇◇◇◇◇◇◇◇◇◇◇◇◇◇◇



                              本期要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编读往来】
               二.  【家庭财政】
                        有关"钱"的数学               张  钧
                        用钱的几大错误               晓  晴 
               三.  【艺苑】
                        苦力-Coolie                  张  翎 
                        加国随笔-山林篇              朱宁生
               四.  【生活杂谈】
                        稀粥怎样做最快及其它         周  人
               五.  【联谊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读往来

    《窗口》第一期试刊以来,各方面反映良好。第二期不敢怠慢,除了征来两篇
优质稿件(见第三版张翎女士的“苦力—Coolie”及朱宁生先生的“加国随笔”)
外,我们还在版面设计上下了一番工夫。
  
     上期印刷版由于制作软件繁体字库的不完备,只采用了简体进行打印。应一些
读者的要求,本期试用繁体印制。感谢PC Express惠售的Windows 3.1中文软件—“
双桥/TwinBridge”,本期的版面制作在计算机上一次成型,完全摈除了过去分块打
印、手工剪贴的办法。
    上期的“RRSP问答”及“谈如何报税”文章引起很多人的“家政热”。根据一
些读者提出的问题,本期刊登了“问答”的续篇。我们希望更多的读者将您的各种
问题、要求及建议通过电话、E-mail或通信等形式反映给我们,以便我们共同办好
《窗口》,使其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天地。
    
    感谢王福麟先生的大力协助,现在电子版的编制、发送及订阅工作由他负责。
欲订阅《窗口》电子版的读者(包括本会会员),请用E-mail与他联系(电子信箱
:flwang@acs.ucalgary.ca)。
    
    另外,在本期的编制过程中,初大庆先生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全
面的技术指导,并亲自制作了本期刊登的“双桥”广告;大学东亚语言系的杨晓捷
教授对本期采用的所有插图进行了数值化处理。在此,我们《窗口》编辑部的编委
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由于电子版的限制,印刷版的许多图表无法插入其中。如订阅本刊印刷版,请
与本刊联系(地址见后)。

                        暑期儿童作文、书画比赛

    暑假快到了,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开发他们的智力,《窗口》决定举
办“暑期儿童作文、书画比赛”,凡是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小朋友都欢迎参加。参
赛的作品(包括作文、书法和绘画)将被分成三个年龄组分别进行评选,评委由《
窗口》编辑部及其他有关专业人员组成。优胜者除了获得一定的奖品外,其作品还
将陆续刊登在以后的《窗口》会刊上。作品截稿日期为8月10日,报名费2元(按每
份作品计)。来稿请注明姓名、年龄及通讯地址,应征作品请用Campus Mail寄给J.
 Aubrey Zhang,Chemistry Department,Science B,或通过邮局寄给Weng Li,2
439 - 26 Ave. NW,T2M 2H1。我们将在今年九月的《窗口》上向读者公布参赛情况
及评选结果。
                                                             《窗口》编辑
部 
                   
        $$$$$$$$$$$$$$$$$$$$$$$$$$$$$$$$$$$$$$$$$$$$$$$$$$$$$$$$$$

                         家庭财政系列问答 (二)
                           --有关“钱”的数学

                                 张钧

    此文为上期的“有关 RRSP 的问答”的续篇,题目有所变动,“问”与“答”
也分别由“甲”与“乙”代表。本篇主要通过数字来说明家政计划和高利率储蓄(
有别于一般的银行储蓄)的重要性。

甲:我们上次关于 RRSP 的对话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我做了您上次出的那个题目
,其结
    果令我震撼不小,这次我们能否先对一对此题的计算公式?

乙:好的。但为了让未看到《窗口》第一期的人也了解题目的内容,我先将原题简
单复述
    如下:

    有一对双胞胎,哥哥在22岁时开始购买 RRSP,每年投入 $2000,持续七年就停
止了
    (但钱仍留在帐户里);弟弟29岁时(晚七年)才开始买RRSP,每年也买 $20
00,并
    且一直这样买了36年直到退休。如果假设哥俩 RRSP 储蓄的年利率都是12%,而
且每
    人的储蓄都是按利滚利(compound interest)的形式增长的,那么哥俩65岁同
时退
    休时,每人的 RRSP 总额各为多少?

    需要说明的是,利滚利指的是后一年的投入dengyu前一年的投入与该年利息之
总和。计    算弟弟的储蓄积累的公式较为简单,如果每年的投入用P来代表,那么
36年后的 RRSP      总额为:
      
            A = P[(1+12%)+(1+12%)^2 + ... + (1+12%)^36]       (
1)

    其中方括号内共有36项,代入 P = $2000,结果为 $1,085,197。
    对于哥哥,计算稍微复杂,因为前7年和后36年情况不同。如果假设前7年的积
累为 S,    后36年不再增加新的投入,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利滚利,其退休时的
总储蓄为

            B = S + S(1+12%)^36                                     (
2)

   其中根据(1)式推理,S = P [(1+12%)+ (1+12%)^2 + ... + (1+12%)
^7],按   P = $2000  算出 S 并带入(2)式,最终结果为 $1,336,428。 

甲:没错,与我的结果一模一样。有趣的是哥哥的总额比弟弟还多出 $250,000多,
但您上    期给的答案是 $1,200,000。

乙:只是取个整数,便于记忆而已。

甲:但您这一差,就差出几十万哪!

乙:是啊,基数一大,零头都吓人。另外,显而易见的是哥俩在投入的总值上差别
也特别
    大。虽然弟弟的投入是哥哥的五倍,但是……

甲:这利滚利确实奇妙,但我有一个问题,你这题中的12%利率的假设是玄了点儿,
现在哪     家银行也给不出这么高的 Return。

乙:银行是给不出,但别的地方呢?

甲:别的地方一定有风险。我有好几个朋友玩股票赔了好几万。

乙:股票那东西一般人是不能玩,除非你有很多钱,损失一些不可惜。

甲:噫?那我倒想知道知道这个与银行储蓄风险相近但利率更高的投资办法。

乙:您别着急,先让我们总结一下前面这个题目给我们的启示。

甲:请让我试着说说看。我觉得有两点,第一个是时间的效应:买 RRSP 越早买越
好;第二    是利率高低的影响,如果利率低于 12%,那么弟弟恐怕要晚退休几年
才能和哥哥打个平    手。这里,Common Sense 往往不 Make Sense。

乙:您说的两点都非常对,看来,您是真下工夫了。

甲:那当然,做完这个题目,我整整兴奋一周,不仅去图书馆借了很多有关 Finan
cial        Planning 的书反复研读,而且还用计算机写程序,反复验证书中的例
子。比如,我发     现如果从我的两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分别在他们的名下(用
他们的名字还为了减税)    每年存入 $840(相当于每月$70),那么,按 10%的
利率计算,18年后每人就有 
    $40,000多的积累,足够补贴他们上大学的费用了。

乙:这个例子很适合我们的读者。不过我想补充的是,您说的时间效应和利率的影
响不光适    用于 RRSP 储蓄,只是 RRSP 外的储蓄或投资还要考虑税收的影响。
另外,投入多少也    很关键,不过这一点我们不必担心,因为存钱历来是中国人
的一个好传统。对于我们来    说,关键的关键是把钱放在哪儿,以充分利用利率
这一影响因素。这一点在上题中看不    明显,为此,我们在此另举一例说明。下
表列的是每年投入 $4,800(相当于每月 
    $400)并按不同的利率根据上面的(2)式计算出的若干年后的积累。

                 年数       5%             10%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63,392         84,150           94,342
                  20     153,916        302,412          387,353
                  30     334,852        868,528        1,297,405
                  40     608,831      2,336,889        4,123,884
                  50   1,055,114      6,145,437       12,902,500
    
    从此题中可以看出,利率为10%的投资收益在20年这个区间内是利率为5%的两倍
;但40年后前者却是后者的4倍。另外,增长率为12%的投资——只比10%高出两个百
分点——在短时间内影响并不大,但在50年后前者比后者整个翻了一番,多出六百
万。为了更直观地比较这些差别,我将上表制成了图(图略)。

甲:哇!差别这样大,This is where common sense doesn't make sense again。
对了,     这会可以谈谈如何得到12%的利率了吧。

乙:是的。其实您这个问题的答案已写在本页晓晴编译的“用钱的几大错误”一文
中。该文    比较了几种投资形式,如储蓄性投资、购买债券、股票等等。这些投
资形式,要么风险    小但效益低,要么效益高但风险大。

甲:那么有没有风险小收益又比较高的投资形式呢?

乙:有的。就象该文推荐的,这种投资叫做 Mutual Funds Investment(信托投资
)。管理    得当的 Mutual Funds,既能减小投资风险,又能使您获得与股票投资
较为接近的高收     益(以10年以上为区间而比较)。

甲:那这个 Mutual Funds 投资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

乙:回答您这个问题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楚。这样吧,让我们下此再专门谈谈这个
题目。

甲:也好。有了您提到的 Mutual Funds 这两个字,我可以到图书馆找一找这方面
的书籍看    一看,下次再见面我们就可以谈得更深入一些。

乙:那我们下次见。

       $$$$$$$$$$$$$$$$$$$$$$$$$$$$$$$$$$$$$$$$$$$$$$$$$$$$$$$$$$$$$

                           用钱的几大错误

                                晓晴

1、买房贷款二十五年∶以10%的利率向银行贷款$200,000,若二十五年还清,所付
利息为$    336,696元;如果改为十五年还清,你将少付154,279元。

2、购买终生的人寿保险∶这是人寿保险中最贵的一种;如果购买其它类型的保险,
保险金    将减少70%。

3、储蓄性投资∶投资的增长仅体现为利息,虽无任何风险但被100%课税。你应考虑
将部分    转入增值(Capital Gains)性投资。

4、购买储蓄债券(Savings Bonds)∶风险虽小但效益低。你应寻找回收率在10%以
上的投    资。

5、投资股票、黄金和未开垦土地∶风险极大,并且在卖出之前得不到任何实惠。你
应考虑    风险小且效益又好的信托(Mutual Funds)投资。

6、没有退休计划∶政府的养老金计划正面临危机。你应自己驾驭你的未来,考虑进
行RRSP    内的储蓄或投资,以充分利用RRSP这一税务避难所。

7、购买新汽车∶汽车的贬值率在前两年内是最高的,达30%-50%;若买两三年新的
车,你能   一次省下几千元。

8、银行信誉不足∶使用信用卡购物后,拖延或分期付款都会被罚以很高的利息,造
成不必    要的额外支出。因此你应力争当月付清应付款项。

      ~~~~~~~~~~~~~~~~~~~~~~~~~~~~~~~~~~~~~~~~~~~~~~~~~~~~~~~~~~~~~~~~~~


                            “苦力-Coolie”

                                 张翎

    如果不是因为半路上车子出了故障,我们是怎么也不会停在那片公墓旁的。

    如果不是因为那儿的野菊花开的如此疯狂,我们也不会留意到那个角落的。

    那是三年前初秋的一个傍晚。洛矶山下的一个小城。

    第一个发现那块墓碑的是我。秋草旺盛地长着,遮住半块碑。拨开草叶,看见
了那块被风雨磨蚀了的石头上,斑驳不清的几个汉字:李X良 XX台山XX 188X—XX1
4。
紧接着,他,我的同伴,也发现了一块。那块显得更久远了,字迹也更为不清。然
而,奇迹般地,左上角嵌的那张照片,却依然可辩。一张三、四十岁的,朴实的,
农民的脸。高高的颧骨,方脸上写满了好奇与惊叹。长发直直向后梳去,肩下垂着
一根长辫。
    
    十步向前,又有一块。
    
    五步退后,也是一块。

    就这样,陆陆续续地,我们发现了十几块这样的墓碑。

    他们都从大洋那头那个靠海的村落来。他们在这里,已经躺了近一个世纪了。
可是,为什么,他们都死得如此年青呢?

    他是学工的,习惯于推理。说:世纪初的时候,这里曾有过一场大瘟疫,蔓延
到“唐
人”聚居地。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场悲剧。

    我找不出理由反驳,便默认了他的推测。
这时有守墓人进来。是个黑人老头。看见我们,迎着明亮阳光的脸上,堆出一串惊
叹的皱
纹。

    “我守了三十年的墓了,没见过一个人来看他们。Coolie,你们懂吗?都说这
里埋的是修铁路的中国Coolie。”

    多年前初学英文时,便碰到过苦力(Coolie)这个词。这回听人真的用上了这
个词,却仍抑制不住地惊骇了。苦力,这里埋的是一百年前躲在闷热的船舱里,漂
洋过海来加拿大讨生活的华工!

    那时候,他们从大洋那边来。带着一个小小的包袱和一个硕大无比的梦,落脚
在洛矶山下。当时北美的法律规定:华工不许携妻子入境。于是,他们承受着离妻
别子的孤寂,把汗水、把梦幻、把生命留在了这山下。横贯加拿大国土的大铁路,
在他们手中成型。于是,东西海岸之间有了一条交通长廊。铁路线沿着长长的北温
带国土向前延伸,永久居民点星星点点地建立起来了。枫叶之国的脉搏随着火车汽
笛的鸣响,开始跳动。可是,许许多多的修路工,却没有等到在永久居民点里享受
天伦之乐的一天。

    我的身后,便是那条有名的大铁路。汽笛突突地鸣响,火车长长喘着粗气,沉
沉地驶进夕阳里去。黑色的车皮上,印着加拿大国旗。那枫叶映在十月的秋林中,
鲜红如血。我想起了那位在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当老板的朋友告诉过我的一句话:
“这里每一寸铁路的钢轨
下,都铺着十个华工的尸骨。”

    他们静静地躺在洛矶山的怀抱里,头枕着大铁路。他们的墓碑,却吃力地仰着
头,向着太平洋。他们是否还在眺望着隔着大洋的,那个有鱼网也有炊烟的村落?


    我们和他们中间,隔着整整一个世纪。我们梳着洋式头,穿着洋装,坐着飞机
,堂堂正正地来。可一如他们,我们怀里也揣着一个硕大无比的梦。他们带着没有
做完的梦,去了。我们带着刚刚降生的梦,来了。我们踩着他们的脚印,却要走向
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我们到这里,受着世界一流的教育,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去
教书,我们会去从政,我们会去经
商。也许我们终究会回到大洋的那边;也许我们将永远化为洛矶山的一把土。也许
一百年
后,又会有一群赏秋的年轻人,指着我们的墓碑说:“这里埋的,是我们的同胞。
”也许他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墓碑,一只挨着一只,也都翘首向东。他们是否
也会踩着我们的脚印,走向一个更深远的未来?

    我和他,在这初秋的傍晚,似乎同时被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受所震撼。夕阳里,
我们发现了彼此眼角的泪。

    我们把手里的野菊,都抛洒在那片孤寂的坟地上。
               
                                                    1993.4.18 于美国辛辛
那堤

          ~~~~~~~~~~~~~~~~~~~~~~~~~~~~~~~~~~~~~~~~~~~~~~~~~~~~~~

                           加国随笔 -- 山林篇(1)

                                 朱宁生

编者按:

    本文作者朱宁生先生现为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育政策管理研究系博士生。
    
    一九八九年来加之前,他曾在中国教育、对外经贸、外交部门任职、先后驻中
东地区和非洲数国工作达五年之久;来加后,他先在Regina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其
间积极深入“社会大学”,体验生活,集累了较丰富的经历和写作素材。《窗口》
将以连载的方式,陆续刊登作者的以下几篇文章:1、山林篇,2、学业篇,3、人事
篇,4、文体篇, 5、汽车篇。这些记实性文章不仅描述了作者个人的亲身感受、见
闻和人生观,还将从几个侧面反映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生活及加拿大的一些
风土人情。
    
    本期发表的“山林篇”第一部分以日记的体裁展现了九一年作者在加拿大B.C.
省北部山林地区尝试植树生涯的情景。


星期一,7.15,多云转阴

    结束了首次两个多月艰苦的野外植树工作后,我先回到Saskachewan的Regina家
中度过了一个星期的愉快假日,然后又告别妻子和九岁的儿子,独自驾着辆85年的
福特Tempo,连续行驶了一千多公里,一路风尘,穿越西北大平原和洛矶山脉,于今
晚赶到普林斯乔治城(Prince George)。从明天起,我将进入附近方圆数百公里的
山林中继续体验植树生活。

    普林斯乔治是B.C.省的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0万,位于该省北部山林中,距温
哥华800多公里。普城市中心座落在由理查库河(Nechako River)冲积而成的盆地
中,四面环山。一条铁路,数条高速公路,几座桥梁和市郊的现代化机场使普城与
外部世界相联着。普城南边的公路和铁路通往沿太平洋海岸的温哥华和美国华盛顿
州的西雅图市;西北部的公路通向加拿大的北方边疆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那里是
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天雪地。普城东边的公路通往Edmonton,Saskatoon及Regina,
然后与贯穿加拿大的一号公路相衔接,经Manitoba可达东部沿大西洋海岸的数省市
。

    在普市中心的维多利亚大道和第三街的交接处,有一家毫不起眼的小客店,但
它有一个伟大的名称:伦敦旅馆。旅馆的主人是一对耳聋眼花,年过80的老夫妻和
一条年富体壮,耳聪目明,声音宏亮的大狼犬。这家客店分上下两层楼,一共约有
20个放着单人床的小房间,每间每天收费仅10加元,可能是目前普市,甚至全加拿
大最廉价的旅馆了。这店的卫生设施很陈旧,每层楼的房客共用一个厕所和洗澡间
,热水不烫,冷水不凉;但是床单,枕头和毛巾都很干净,夜间很宁静,没有什么
噪音。因此,鉴于这几个优点,我每次到普市基本上都住在这“伟大”的伦敦旅馆
。

    普市虽不大,但号称“世界杉木之都”。附近盛产的优质杉树经砍伐加工后,
运往北美各地和世界主要港口。普市及其周围地区的林业,不仅为B.C.省,也为全
加拿大创造了巨大的物资财富,是加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宝贵的森林
资源,有关政府部门每年春夏之际都要动用许多资金,通过大大小小的林业公司,
组织一批批人力在砍伐后的山区种殖杉木和松木树苗。

    上山种树在加拿大被认为是最艰苦的工作之一:吃住在野外,每天背着几包沉
重的树
苗,手持铁锹,脚穿钉靴,满山遍野挖坑种树,任凭雨雪侵袭,风吹日晒,蚊虫叮
咬,且有野兽威胁,摔伤等危险。然而,在天时、地利及合同价格等条件较好的情
况下,一名健壮的熟练植树人可在两三个月内挣10,000多加元。因此,每年均有成
千上万的殖树人云集在普市大小旅馆中,然后分别前往各野外营地。这些人基本上
都是在加出生的男女青年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也有少数外国留学生和青壮年新
移民。在前两个月的春季植树工作中,我遇到刚从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
、苏联来的东欧新移民。我遇到的留学生,有的来自非洲的津巴布韦、索马里、肯尼
亚,有的来自欧洲的英国、法国、比利时、南斯拉夫,还有少数来自亚洲的印度及
菲律宾;但没有看到其他的炎黄子孙。也许,明年我再来的话,会有一些中国同胞
与我分享苦乐,出现在国际化的植树大军行列之中。(未完待续)

                       **********************************
 
                          “稀粥怎样做最快?”及其它

                                    周人

    中国人有个特别的饮食习惯,那就是早上爱喝稀粥加咸菜。养成这种习惯的原
因可能很多,如果认真考究起来,没准够得上一篇博士论文,因为稀粥的历史恐怕
与人类史同长。本人不想在这方面多费笔墨,只想谈谈在海外喝稀粥的体会,没准
因此触动某人的神经,在稀粥上开发出一条生财之道。看到这里,有人一定说我标
新立异。可是要知道,做别人都想得到的生意,赚钱可是困难的很。
 
    不知别人怎样,来加后我总是常常做点稀粥,算是“打打牙祭”。早上没时间
做,就放到晚上。反正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儿八经地炒菜是最头痛的事了,做稀粥
倒也简单,只要水和米,放在炉子上一煮就得。不过我喝稀粥有个坏毛病——没准
这是多数“喝粥人”的通
病,就是这粥一定要熬得很透,透得这米开花才行。因此每次熬粥,总要煮上十五
分钟左
右,有时“牙口”不好时,还要搭上半个小时。这样算起来,从洗米加水到煮好吃
好到洗涮完毕,加起来时间上限可达一小时——当然,这一小时上限是加上边看报
纸边喝粥而得到
的。没办法,早上时间催得紧时,只好入乡随俗:吃凉牛奶泡Cereal或是方便面加
鸡蛋。

    天无绝人之路,最近从我的Roommate那儿学到一个快速煮粥的办法,快得不可
思议,每次只要三分钟就得,而且这粥好吃得很,烂烂的,放在嘴里滑溜溜的,口
感很好。当然这粥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大米粥,而是一种叫作燕麦粥的,英文叫Quic
k Oats。由于特别制作,这燕麦被压成片状,因此也称麦片粥。做法很简单:一份
麦片,四份清水,炉上一放,水开既得。我还有一个特别秘方:用牛奶取代清水,
再加点白糖,味道绝美。您要问哪里有卖?各个超级市场都有出售。

    我这些天早上喝麦片粥时,常发奇想:中国可是有十二亿人口,喝粥已成僻好
,我想恐怕那些腰缠万贯的“大款”们有时也想熬点稀粥,算是解解口馋,而且稀
粥清淡,又好下
咽,是换换口味的极好之物。再说了,中国现在正改革开放,人人想着“下海”发
财,每天早早离家,恐怕早饭连煮粥的时间都没有,没准Cereal特别是这麦片粥会
成为抢手货,关键是人多,你想,就是十人买一袋,那就是一亿袋的买卖,你要是
叫人们也吃上隐呢?……你听说过把呼拉圈介绍到中国的那位老兄后来发财的故事
吗?没准这麦片粥会成为“呼拉圈第二”。生意关键的关键的是市场的大小,只要
市场大,小买卖照样能来大钱,嘿嘿。

    这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该打住了。以上完全是喝麦片粥时的一些遐想,大家不必
当真,只当作看看方块字解解闷儿,不过如果大家愿意听我胡侃,再来点什么大脑
激荡,晴空霹雳,咱们下回再见。

    ******************************************************************

                                 联谊信息

   1. 由联谊会组织的排球比赛将于五月二十日开赛。
   2. 中国赴加招聘团将于五月二十八日在Edmonton作一个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形势
及            这次招聘任务的介绍。
   3. 使馆教育处一秘唐中华先生将于五月二十九日晚向我会员介绍有关招聘团的
情            况。
   4. 联谊会将于六月五日晚放映影片 -- 平津战役。
   5. 联谊会原定五月举行的BBQ春游活动因五月活动过多推迟到六月。         
      

           ~~~~~~~~~~~~~~~~~~~~~~~~~~~~~~~~~~~~~~~~~~~~~~~~~~~~~

                         Labatt“巨龙”长跑队

                               孙成宪

    自从上期《窗口》刊登联谊会将组队参加今年的Labatt 24小时接力长跑的消息
后(见初大庆先生的介绍性文章),反映热烈。本期在此对这一活动再作进一步的
介绍。

    The Labatt Lite/Sport Chek 24 Hour Relay是由Alberta的Easter Seal Abi
lity 
Council(一残疾人委员会)于每年夏季在各地举办的一项集体育与为残疾人募捐为
一体的活动。今年主要赞助单位是Labatt和Sport Chek。参赛队伍自愿组成,队员
共20名,每队报名费为$100。卡尔加里市的这项活动今年仍在奥林匹克公园举行,
从6月19日(星期六)上午11点开始,一直延续到6月20日(星期日)上午11点结束
。另外,运动场内除了进行接力赛外,还有音乐、舞蹈及娱乐等其他活动。

    捐款的筹集办法:捐款除了出自各队外(包括$100元报名费),各队可主要向
个人或公司征集捐款名单及其所承诺的金额(也可按每队所跑的总公里数折算),
然后将这些承诺及名单转给Easter Seal Ability Council,由他们负责向承诺方收
取捐款,以用于为Alberta的残疾人提供各种服务。征集捐款名单的方式很多,如通
过电话、登门造访或进行各种义
演、义工等。

    联谊会现以“巨龙”为队名参加此活动,队长由联谊会主席房英武亲自挂帅,
副队长由孙成宪担任。这是联谊会首次组队参加卡尔加里的市级大型活动,欢迎更
多的会员报名参
加,并希望其他会员和家属界时光临赛场,为“巨龙”队呐喊助威。

    联系人:蒋琪—电话 220-6952 (O),284-5463 (H);孙成宪—电子信箱 csun
@enme.
ucalgary.ca,电话 220-4145(O),284-9159(H)。

———————————————————————————————————
   主        编:      翁  丽       <chuang@acs.ucalgary.ca>
  本期责任编辑:   张  钧      <jazhang@acs.ucalgary.ca>
    美编(印刷版):      刘大为
    本期校对:          吴昕昕       <csun@acs.ucalgary.ca>
    印刷版制作:        张  钧
    电子版制作:        王福麟       <flwang@acs.ucalgary.ca>
    技术指导:          初大庆       <chuang@acs.ucalgary.ca>
———————————————————————————————————
     订阅《窗口》印刷版,请与本编辑部联系。本刊每年订费$20元。
     订阅电子版,请与王福麟联系。
———————————————————————————————————
《窗口》编辑部  联系电话:  (403) 289-5601(翁丽)
                地    址:  2439 26 Ave. NW,Calgary,AB,Canada T2M 2H1

                E-mail:  <jazhang@acs.ucalgary.ca>
———————————————————————————————————
     本刊欢迎各种风格的文章,投稿请与本编辑部联系。
———————————————————————————————————